首页 >> 成果展示
中国农大 | 母猪批次化同步繁殖调控技术带动批次化生产成为养猪产业主导生产方式

发布日期:2025-01-02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动物科技学院字号:[ ]

母猪繁殖效率低、疫病频发是养猪业高质量发展的两大瓶颈。批次化同步繁殖调控技术是发达国家破解上述瓶颈的关键措施,农业农村部动物遗传与繁殖(家畜)重点实验室田见晖教授团队前期与宁波三生合作在国内率先研发批次化繁殖调控关键药物,打破了我国批次化生产无药可用的困局。

“十四五”以来,田见晖教授团队在前期基础上,针对母猪发情率低、妊娠率低、分娩率低三大批次化生产卡点,通过揭示初情期启动机制、外源激素诱导排卵及引发胚胎丢失的重要机制,开发高效的定时输精技术。阐明维生素衍生物激活雌激素合成限速酶表达的新机制,开发了增强雌激素合成的后备母猪初情期启动技术,发情率提高10个百分点;揭示外源促性腺激素损伤子宫内膜引发胚胎丢失的机制,创制改善子宫容受性的批次化母猪妊娠调控技术,妊娠率提高 9 个百分点;建立全球首个母猪卵泡发育影像数据库,建立了排卵调控的评价方法,探明了定时输精母猪排卵窗口期并确定了最佳促排时机,创建了诱导发情促排等高效定时输精技术,配种分娩率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国外同类技术。

基于上述工作,团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批次化繁殖技术体系,成果在牧原、温氏等国内前十养猪头部企业推广应用,辐射带动达64%,覆盖31省区;后备母猪配种率提高至90%以上,母猪利用率提高20%以上,大规模示范PSY 达27.2头,与美国相当;大幅提高免疫抗体水平整齐度,实现母猪高效繁殖和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并成为养猪产业主导生产方式,推动了生猪产业变革。

上述研究先后发表在PNAS(2021、2022年)等重要期刊,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批二类新兽药证书6个。2021年,成果入选农业主推技术和国家科技创新成就展。编制了行业标准“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规程”,指导产品和技术在31 个省区标准化应用,年均覆盖1008万头母猪,占全国25%,国内前二十养猪头部企业均采用项目成果。团队负责人田见晖教授获得2023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